當寶寶出現感冒、發燒等常見不適時,一般媽媽們都會先自行給寶寶用藥來緩解癥狀。雖然免去了上醫院的煩惱,但是用藥不準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。千萬不要小看給寶寶用藥的作用,因為寶寶處于生長發育階段,身體各器官的發育尚未成熟,很容易遭受藥物的不良損害。
我們一起來看下給寶寶用藥的一些常見錯誤,您中招了嗎?
1、錯誤一:用藥不看說明書
有些家長常常忽略藥品說明書的作用,頂多在拿到藥后看一下用量,就給孩子喂藥了。殊不知,說明書上的主治功能、藥品存放條件、服用方法、藥品不良反應等也都需要家長去了解。這樣才能幫助家長更好地給孩子安全用藥。
2、錯誤二:憑經驗用藥
俗話說“久病成醫”。在經歷過一系列的“實戰”后, 媽媽們學到了不少常見病治療和護理的經驗,再遇到類似情況,常常會憑經驗給寶寶用藥。有些疾病的癥狀可能會有部分相似之處,如果單單依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給藥,有可能判斷錯誤,反而延誤治療。
3、錯誤三:幾種藥、中西藥混合吃
有不少家長都會覺得,孩子生病了,藥吃得多一些,病才能好得更快。于是各種中藥、西藥一起派上陣來。事實上,無論中藥還是西藥,大多數藥物進入人體后都要經由腸黏膜和肝臟進行滅活代謝,然后由腎臟排泄。而寶寶的肝腎功能還不健全,服用的藥物不當、過多,會加重肝臟、腎臟的負擔,甚至會對肝、腎造成損害。如果病情需要多藥同服,應當聽從醫生的建議,并且藥與藥之間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。
多種藥物同時服用時,還要注意各種藥物的有效成分。比如有些感冒藥中含有對乙酰氨基酚,如果給感冒發燒的寶寶服用這類復方感冒藥的同時,又服用了對乙酰氨基酚類的退燒藥,那么就有可能導致對乙酰氨基酚服用過量,對寶寶身體造成傷害。
4、錯誤四:用藥量靠預估給
給寶寶喂藥前,有的媽媽為了省事,就大概估計了下藥量,覺得多一點無大礙,能盡快緩解病情,少一點也沒事。其實,如果藥量過多,容易引發不良反應;而藥量過少,又不能達到治療效果。
如果是袋裝的顆粒制劑,按照醫囑用量,均分后給寶寶服用;如果是液體制劑,使用帶刻度的滴管或量杯來測量,使用量杯時要把量杯放在水平的桌面上,視線平視刻度。
5、錯誤五:不見效、就換藥
寶寶患病,家人往往都很擔心,很著急,恨不得一吃藥立馬就能緩解癥狀。如果不見效,趕緊換藥或加大藥量。殊不知,一般藥物只有足量、按療程應用,才能 發揮有效的治療作用,而單純頻繁換藥或是加大藥量對治療并沒有幫助,反而會加重藥物的毒副作用。
Tips
孩子生病時,家人肯定著急,但是一定不要驚慌,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醫,在醫生的指導下,科學合理地給寶寶用藥。在沒有十足的把握時,不要自行給寶寶用藥,也不要盲目聽從他人的用藥建議。